【导读】一则《母子被卷入手扶梯,临死前托起孩子》的新闻引爆大众目光,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自动手扶电梯竟然成了“吃人”的机器。这一新闻一出立刻引起众多的妈妈关注,既然手扶梯也可能存在看全隐患,那么在生活中如何避免才好呢?遇到的电梯夹脚、夹手的事故怎么办好呢?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再次发生,快来get一下乘坐扶梯的知识吧!

搭乘自动手扶梯应该站哪边

搭乘手扶梯的时候我们总是看到很多人并排站在一起,还有的左左右右地站成不规则的形状,那么搭乘手扶梯的时候到底要站在哪边才对呢?站在哪边好像看似不重要,但是一旦电梯上的每个人处于错误的站立方向对于扶梯安全也是不小的隐患。

搭乘自动手扶梯安全知识

出于安全的考虑,人的右手比较有力,靠右站立用右手抓扶手带更安全。另外,左侧的空间便于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安全通过,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正确的站在扶梯上面的方向应该是站在自动扶梯的右侧,尽量不要并排站立,抓好右侧的扶手带。

宝宝乘坐手扶梯不能穿什么鞋子

国外国内的一些统计数据表明,宝宝乘坐手扶梯伤害事件中因穿洞洞鞋而发生的事故占76%左右。所以,宝宝乘坐手扶梯时,最好不要穿洞洞鞋!下面详细来了解下原因吧!

洞洞鞋由于质地柔软,容易变形,且摩擦系数大,附着力强,十分容易被手扶梯的运动部件卷入,以致发生意外事故。

特别是小孩子,由于其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乘坐手扶梯时,如果有意无意地将脚伸到梯级边缘的由裙板、梯级踏板和梯级踢板形成的危险三角区域内,在洞洞鞋较大的摩擦力作用下,鞋很容易被挤压并卡入梯级和裙板的间隙中。

沈阳捐卵价格表

同时,在机械动力的作用下,小孩的鞋、脚很容易被拖曳入梯级的侧面空隙中,并随梯级移动至下梳齿板处,被梳齿挤压并剪切,酿成严重事故。

育儿知识大全分享

就此,本文和大家详细谈谈育儿,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其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抚养,更重要的是母亲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和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着重要作用。

爱孩子的同时还要奖罚分明

1母爱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俗话说:“有什么母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母亲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的品行,她的言传身教每时每刻都会被自己的儿女效仿。有专家这样认为,我们也许无法理解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但是母爱就是这样,不管怎样,母亲对孩子的爱大于生命,在自然界中,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爱仿佛就是一种生命特征。

陈妍希初舞台为儿子唱歌正是母爱的体现,网友表示当小星星长大看到后肯定会很感动。

2如何教育好孩子

除了满足孩子爱的需求,还需培养孩子的性格,怎么对孩子做性格培养,这是很多家长关注的问题,性格在心理学中属于个性部分,个性的问题都是终身的问题,后天性格在早年形成。那么如何教育好孩子呢?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1孩子一定要自己带:养孩子不是吃饱穿暖就行,在他完全不能独立的情况下你去给他带来快乐,给他带来舒服,当他依赖你的时候你才有教育他的资本;

2性格方面的培养:恩威并施很重要,3岁之前你照顾到位有恩于他,3岁之后是立威,这个威不是打他或者骂他,而是你板脸了他就知道这个事不能做了。在爸爸去哪儿中,黄磊只要一喊多多的大名,多多就知道自己做错了,立马严肃起来,但平时又亲密无间,这就是很好的体现;

3思维模式:观念,观到的同时形成的念,观就是眼耳鼻舌知觉到的,念就是一个结合的想法,也可以理解为三观。现在有很多高智商的人犯罪,他们不是没有知识,可为什么还犯罪呢?这些人缺的是观念。好观念的形成需要言传身教,这样的事情不能怎样对待,什么事情我不能做等等,生活中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对于父母而言,除了给予孩子充足的爱,教育也不能马虎,因为无论这孩子聪明还是不聪明,父母早期的培养不到位的话,等他已经显现问题再去做一些事情,就已经来不及了。

Tips:

陈妍希在舞台上大胆的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让人感叹母爱的无私,各位宝爸宝妈在爱自己宝宝的同时要做好对宝宝的教育,育儿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儿童乘车安全知识

私家车越来越多,有关儿童乘车引发各种安全事故也经常发生。沈阳一名男孩不慎被电动车窗卡住伤势过重不幸身亡,这起事故再度为家长敲起警钟。警方表示,除了“电动车窗”、“儿童安全座椅”等常见问题,儿童乘车安全存在的其他诸多细节,也都需要车主格外留意,以防各种“隐形杀手”威胁孩子的生命安全。

“孩子在好奇心驱使下发动汽车或触动汽车开关而闯下事故的案例不在少数。比如,行驶时,孩子无意中打开车门被甩出;在驻车状态下,孩子松开手刹,致使车辆溜车造成事故;孩子误操作点烟器而被点烟器烫伤……”交警部门表示,这些都是被家长忽视的“隐形杀手”。

一岁以上孩子乘车外出活动的机会增多,为预防和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建议家长:要提防好奇好动的孩子玩按键,如果电动车窗有锁定装置,建议锁定。对略大的孩子,不妨经常提醒他们,不要将手和头伸出窗外,养成良好的乘车习惯。


参考资料

标签: